兰西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工作方案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商流通发[2021]99号)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全县“十四五”期间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商业概况
兰西地处松嫩平原东南部,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2'10"~126°38'10",北纬46°2'5"~46°38'20",毗邻哈市。全县幅员2499平方公里,耕地292万亩,草原34万亩,有林30万亩,森林覆被率6.58%。海拔120—205米,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分为三个较明显的地貌单元,即呼兰河东部河谷平原,中部拉哈岗台地,西部漫岗平原。
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9镇6乡105个行政村,人口30.8万,其中城镇人口9万。属寒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无霜期130天左右,有效积温2729.2℃,年均气温4.1℃,年均降水量469.9毫米。呼兰河境内流长120km,年平均过境量34.3亿立米。泥河境内流长23.5km,年均过境量0。全县地表水资源量约为5863万立米,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7785万立米。盛产玉米、水稻、瓜菜,畜牧资源富集,生猪、奶肉牛、肉鸡等饲养形成了一定规模。
兰西是“中国东北民猪之乡”“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境内陆路交通四通八达,202国道、绥肇路、安兰路穿境而过,正在实施的绥大高速、哈尔滨外环高速建成后,交通优势将倍加凸显。工业基础良好,重点谋划了食品工业、医药化工、文旅康养、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县本级开发区被确定为省级开发区。
兰西文化底蕴浓厚,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挂钱之乡”之美誉。以东林寺、显佑宫为代表的祈福文化,以金代王子陵、女儿城遗址、山湾古城、练兵台为代表的金源文化,以兰西挂钱、彭氏灯彩、锡伯族风情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以榆林筋饼、泥河鱼、粘豆包、杀猪菜等农家菜肴为主打的特色餐饮文化,为兰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68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853元。经过十三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兰西商业网点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全县商业综合体2家,专业市场2家,大型连锁超市3家,中型超市5家,商场8家,农贸市场2家,商业网点发展逐步完善。兰西县主要有邮政、中通、圆通、百世汇通、极兔、韵达、申通、京东、顺丰等9家快递物流企业,目前兰西县邮政公司由处理中心场地500平,用于进口邮件处理,出口作业场地约150平,部分可用于用户的临时存储,但没有独立仓储场地。农村站点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根据站点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搭载邮政业务,每个站点至少搭载三项。三级物流体系建设通过优化由原有35条邮路优化为现有线路8条,共建设105个站点,日运行里程1416.5公里。县乡村汽车化投递车辆数量8台、车型厢货、总吨位1.35吨,旺季生产期间装载率满载或仓位不足,目前装载率70%左右。其中圆通、百世汇通、极兔、中通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村级站点最高覆盖30%。
(二)前期工作进展
十三五期间,兰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纳入县级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县域商业工作协调机制,商业体系建设飞速发展。
1.取得的成效:
(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快速增长。商贸经营主体发展到近5000家,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外贸出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出口企业增加,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调整,食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外贸进出口总额2022年实现4亿元,同比增长17.5%。内贸供求保持平衡,社会消费不仅多元化,而且消费规模也实现了快速增长,限额以上企业群体增加到9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2022年实现17.43亿元。新增金地购物、天翔购物等综合性商场和华晨、家幸、中辉等超市,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建设运营了哈北最大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多功能的隆盛商贸物流产业园。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改造升级了龙吉农产品批发市场、临江老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康荣瓜菜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新增康农瓜菜冷库、隆盛冷物流冷库、榆林庆丰冷库等近3万平方米的冷藏设施,为农产品错峰销售提供了保障,实现了榆林大牲畜交易市场正常平稳运营。
(3)农产品营销成效显著。通过“五谷杂粮下江南”常态化运行,成立兰西县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推进寒地黑土+兰西优选+企业品牌的三标战略,组织企业参与“百企百展”活动等,打通了兰西农产品面向全国的通道和渠道。线上线下同步运营,打造了兰西优选农产品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和标识,为发展高质量农产品打下了基础。骨干企业上吉大丰和、汇源植物油、东金农业、乐姆农业、中舜农业等企业成长性不断增强,兰西粘玉米、蟹稻米、亚麻油、代餐粉、榆林筋饼、杂粮等农产品销售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4)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得益于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强力推动,起步较晚的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综合示范项目的有效实施,建起了方便快捷的工业品进农村物流体系,打通了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快递从15个乡镇到105个行政村的大跨越;打通了农产品上行物流通道,农产品上行快递费用下降60%。建起了农产品上行供应链保证体系,光辉水稻合作社、中舜农业、康农瓜菜、益品乡农产品加工等31个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实现了产品可追溯,36个企业完成了商务诚信认证;对超过万人次的农民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管理者进行了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增强了这个群体适应新经济的能力。2022年,兰西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1.6亿元,同比增长34%;网络零售额实现3.9亿元,同比增长25%,农产品网络零实现9600万元,同比增长111.48%。
2.存在的问题:
(1)商业集聚效应羸弱,商业配套设施陈旧。由于在商业街的整治和管理中缺少相应的约束,兰西县各大专业特色街大多都做不到真正的独具特色,特色街内非特色商业业态随处可见,部分网点形象欠佳,总体呈现出专业但特色不强的现象。整体而言,部分商业硬件设施较差,档次不高。商业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停车场、公厕、道路指示等配套设施,以及相应的卫生、交通等条件已不能适应兰西县流通业发展的需要。
(2)网点结构性资源错配,消费领域需求满足度不高。受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转型、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网点设置过剩和缺失的现象同步存在。突出表现在部分核心商圈中的城市综合体分布过密、短期市场饱和、单体项目运营吃紧、综合运行成本较高、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等问题。
(3)商业网点发展缺乏特色,产商融合互动协同匮乏。
兰西县已有多个专业市场,但总体规模不大,功能单一,档次不高,向外辐射的功能相对较弱。其中榆林镇社畜交易市场在全省享有较高知名度,业态特色鲜明。但其它专业市场(如临江老三蔬菜交易市场、集贸大厦)业态单一、功能局限,且受周边地域同类专业市场的竞争和挤压,导致其发展规模受限,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弱化,经营状况有待改善。
(4)经营层次不高,高端人才支撑不足。兰西县域内的商贸流通企业大多都是个体经济,在经营方式和理念上还普遍保守和陈旧,规模相对较小。随着大型和新型业态的引进,这些商贸流通企业将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化商业经营理念的高层次人才,未来兰西县商贸流通业高层次经营人才将会出现较大缺口。
二、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在全县逐步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从2022年开始,分年度按计划,每年推进不低于25%的工作目标,确保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域都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有便利店和快递点的格局。
三、重点工作
(一)健全农村流通网络。高标准完善县城商业设施。把县域作为统筹农村商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结合商业网点规划、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智慧商圈建设和高品质步行街改造提升等工程,积极引导支持本地商贸流通和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下沉资源,建设改造一批县城商贸综合体(包括服务中心)、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和大型共享仓储设施,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推动县乡村商业联动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电影电玩、健身娱乐、康养休闲、育儿早教、商旅融合等新业态,满足县城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供销社)
(二)高水平建设乡镇商贸中心。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高起点建设完善现代化的乡镇商贸中心,把乡镇打造成整体性带动农村商业的联动节点和网络枢纽,提升乡镇对周边农村商业市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改善乡镇消费环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农资等业态进一步融合,更好满足农村居民对消费升级需求。“十四五”期末,新建或改造提升乡镇商贸中心15家,覆盖全县100%以上乡镇。(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各乡镇)
(三)高起点打造农村商业网点。立足本土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推动文旅产业和建设新型农村商业网点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文旅商结合,展示乡土特色、烙上乡愁印记、体现乡情温度的高质量乡村商业设施。通过技术赋能、特许经营、供应链整合等方式,改造家庭夫妻店等传统网点,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加速网商进村,延伸村级快递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直销方式,满足农民就近销售、便利消费的需求。“十四五”期间,实105个行政村新型商业便利店全覆盖。(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新旅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县邮政公司、各乡镇)
(四)建设扩增特色产业基地。立足我县地方特色筋饼、蔬菜、民猪等优质农产品,推动全县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建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万、千万、甚至超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全产业链建设要求,推动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为县域商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支撑。“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2个以上产品优势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增速较快、产供销渠道流畅的省级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县发改局)
(五)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推进香瓜、蔬菜、稻米等我县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形成与农业生产布局相适应的产地流通体系。支持产地市场通过土地作价、投资建设等方式,融通社会财力,改造提升产地市场,提高保供能力和便民利民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供销社、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
(六)加速流通主渠道数字化建设。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数据驱动,数字化创新,智能化管理,加快推动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市场和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通过组织创新、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链加工配送中心等,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为县域商业体系,特别是农村商业流通体系打造全程数字化生态。(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供销社)
(七)扩大农村电商创新流通新业态。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农村电商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好网购快递配送问题,加快提升电商产品质量和标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覆盖面,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能力,为电商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运营公司等主体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等服务,提升农村电商的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支持有实力的电商、供销、邮政、快递和连锁流通企业向农村下沉供应链,发展共同配送,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培育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发挥电商致富的示范性、引领性作用。(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邮政公司、各乡镇)
(八)提高商品化预处理能力。在农产品产区“最初一公里”的商品化预处理能力上加大投入,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商品化预处理设施和预冷设施的项目投入,实现重点农产品商品化预处理20%以上。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集配中心、产地仓等设施,配备清洗、分拣、烘干、分级、包装等设备,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大对初加工、深加工设施设备的投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上行能力的升级。(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发改局)
(九)打造农产品全程冷链供应链闭环。围绕主干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打造全链闭环物流体系。强化冷链物流硬件支撑,在主产区建设标准化的产地预冷集配、低温加工仓储配送等设施,在主要物流节点地区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设施,在主销区建设低温加工配送仓储设施。加快绿色环保的冷藏冷冻设施设备与技术应用和冷库封闭式交接货通道、月台、货架标准化改造,支持冷链运输车辆购置更新,逐步形成相互衔接、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冷链硬件设施体系。支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冷链设施资源,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流通效率。引导供销社和电商、邮政、快递等企业建设前置仓、分拨仓、配备冷藏和低温配送设备。科学布局农产品骨干企业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住建局、县供销社)
(十)增强农资三农服务能力。进一步鼓励各类农资市场主体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导农资企业提高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比例,发挥供销系统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推动传统农资向现代综合服务商转型,强化新型农资企业的服务功能。支持供销系统、邮政乡镇网点巩固基层农资供应、农资配送、农产品收购等传统业务,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性服务。(责任单位:县供销社、县农业农村局)
(十一)丰富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各类消费品,包括家电、家居、汽车等生活消费品,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包括道路、供电、水源、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消费助农计划,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培育新型消费选项,鼓励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等新业态更好融入农村市场。(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各乡镇)
(十二)提升农村消费服务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发展乡村夜间经济,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消费服务供给能力。统筹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网点,提升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和农村集贸市场的服务水平,形成更好的消费吸引力,逐步提升农村的消费水平。(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文广新旅局、各乡镇)
(十三)优化县域文旅消费品质。进一步提升文旅、民俗资源丰富的乡镇推动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打造品牌文旅资源,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综合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古镇文化、特色民俗遗产、红色文化、特色湿地景区等资源,打造服务配套设施现代化的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造新型特色镇、特色乡村,发展沉浸式红色文化旅游,通过数字化视觉影像、场景再现和全景体验,提升县域文旅消费品质。(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十四)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完善高效的商业流通体系离不开规范化制度化的市场秩序的维护,建立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是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基本保障。要推进农资领域信用体系的建设,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推行守法经营和质量公开承诺制,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检验检测和进货检查验收等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
(十五)强化农村市场执法监督。强化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监管,依法查处商品销售中掺假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行为。把农村食品安全放在更重要位置,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现场检查和抽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加强源头治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企业进货查验责任和质量承诺制度,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持续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动县域消费环境实现大的改观。利用各方资源,夯实基层消费维权体系,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县供销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发改局、公安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新旅局、县人行、市场监督管理局、县银保监局、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发改局,由发改局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县发改局牵头建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形成政策合力,统筹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二)加强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要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落实,高度重视、周密部署、逐步推进,要把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能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杜绝烂尾工程。要立足县域,面向农村,依据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省、市、县等部门出台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坚持“有标准有底数、可量化可考核”,高质量完成确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三)强化指导考核。将县域商业建设主要目标纳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年度考核体系,加大指导和考核力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量化考核结果,做到奖优罚劣。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要结合实际,按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确定的目标,按年度分解细化任务安排,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格局。
(四)加强财政金融保障。统筹用好现有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商业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县域商业设施、农产品产地流通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投入保障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增加金融产品供给,积极发展新型抵质押类信贷业务,加大县域商业建设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商贸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产业基地四类主体发展,全面满足县域有效资金需求。聚焦特色产业、用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制,对符合条件的可提供中长期贷款产品。
关联稿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